为精准锚定人生坐标,筑牢职业信仰的根基,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淬炼出兼具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与人文情怀的职业素养,6月25日-7月13日,豫北医学院德馨书院“‘馨’心探职路,笃行践真知”职业体验团以文化研学为叩启医学人文之门的启蒙之阶,以临床实践为磨砺医者本领的淬炼之场,开启了一段“医‘馨’融古韵,仁术润新声”的成长征程——让医者初心在古今医学文脉的浸润中沉淀,让支撑起生命之托的专业根基在知行合一的反复淬炼中筑牢。
探古知医道,躬行润护心
6月25日,职业体验团走进河南博物院,开启了一场融合文化浸润与职业省思的研学之旅。漫步在时光淬炼的展厅中,医学生们透过斑驳的文物触摸历史脉络:凝视商代青铜器的繁复纹饰与精准铸造,惊叹于古人对技艺的极致打磨;研读汉代医简的医理记载,探寻传统医学薪火相传的智慧火种;细品唐宋书画的笔墨意境与人文气象,体悟字里行间流淌的济世温度。这些穿越千年的文明回响,悄然与医者执业所必需的严谨态度、仁厚初心产生深刻共鸣。此次体验以文化为纽带,让医学生在沉浸式感知中华文明磅礴底蕴的同时,愈发深刻体悟 医乃仁术 的真谛 —— 不仅要精进医技,更要涵养人文情怀。当医学与文化在此交融,这份深植于心的文化修养,终将转化为更具温度的医疗实践,让每一次诊疗与守护,都充盈着人文关怀的厚重力量。
躬行践护理,体验悟医心
7月3日-7月13日,以“准护理人”的身份深度沉浸式参与临床实践,让抽象的职业认知在具象操作中逐渐清晰。三基训练里,无菌操作需精准保持30度倾角,血压测量时听诊器要稳稳落在关键点位。带教老师“毫厘不能差”的严苛要求,让课本上的概念在一遍遍练习中沉淀为下意识的肌肉记忆。技术打磨环节更见成长:静脉穿刺从指尖控制不住的微颤,到最终稳准进针的笃定;氧疗护理从机械照搬规程,到能随患者呼吸节奏灵活调量。每一点进步的背后,都藏着“再试一次”的倔强与较真。交接班的场景更显专业传承:床旁比划伤口时严谨的手势,“凌晨咳嗽三次”这类细节的精准传递,文书签名时落笔的郑重,让护理工作“环环相扣”的职业逻辑变得可感可触。十余日的躬身实践,让团队成员既真切触摸到医疗行业“技术零容错”的职业硬度,也深深体会到“轻掖被角”时自然流露的人文温度。这场实践,最终促成了从“知其然”到“信其道”的职业认知跃迁。
团队成员王思易表示:“这次职业体验,让我对‘医乃仁术’四字的千钧重量有了切肤之感。省博里,千年医家器物静静陈列,刻痕藏着辨证精微,器具凝集着济世赤诚,诉说着先辈对医术的严谨与对生命的仁心。转身病房,亲历穿刺与交接,方知护理不只是技术,更是生命托付;针尖考验精准,叮嘱连着责任。从文化浸润到实践体悟,我明白:成长为有温度的医者,需以精湛医术为基,赤诚仁心为壤,滋养对生命的敬畏。如此,医术方能在仁心托举下,成为守护生命的力量。”
此次“‘馨’心探职路,笃行践真知”职业体验,以文化为源涵养医者初心,以实践为基锤炼护理本领。从省博展厅里与千年医道的隔空对话,到医院病房中对护理细节的躬身践行,医学生们既在古韵中悟透“医乃仁术”的真谛,又在实操中夯实“护为精诚”的根基。这场知行交响中,古韵与今声共振。当医简上的墨迹化作病床前的关怀,当青铜药臼的回声融入听诊器的韵律,医学生们终将带着这份沉淀远行——让医“馨”如春风常驻,让仁术似江河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