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炎曦,蝉鸣如织。6月22日-6月23日,豫北医学院赴豫北地区“救知道”应急救护实践团以“‘救’在身边,豫医同行”为使命,穿梭在新乡市牧野区的大街小巷,从人潮如织的万达广场到绿意盎然的牧野公园,这群医学生用最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急救知识化作燎原星火,在市井烟火中筑起生命防护线。
商场里的生命课堂:当急救知识遇上人间烟火
“大家注意,这黄金四分钟就是和死神赛跑的关键!”万达广场中,身穿红马甲的讲解员声音穿透嘈杂的人流。实践团特意把急救讲台搭在人员流动密集的地方,来往的顾客被这特别的“摊位”吸引,推着购物车的阿姨、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妻都停下了脚步。“掌根重叠,手指翘起,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往下按!”实践团团长王若乔一边演示心肺复苏,一边喊出押韵的口诀。围观的李大爷忍不住跟着比划,皱着眉问:“小伙子,我这老胳膊老腿使不上劲可咋办呀?”王若乔赶紧扶住老人的手臂调整姿势,“您看,用身体重量下压,就像平时在家剁饺子馅使巧劲……”周围响起一片会心的笑声。
在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示区,年轻妈妈陈女士看得格外认真。当看到演示者用剪刀手在模拟人腹部快速发力时,她说到:“我上次给孩子喂葡萄卡住,差点乱拍后背!”知识涟漪在鼎沸人声中悄然扩散,急救技能的具象化呈现终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实践力量。
公园里的生命游戏:老槐树下的急救实训课
转过街角,牧野公园的老槐树下更热闹,浓荫化作天然急救课堂,活动节奏在树影婆娑间开启新章。实践团把巨型飞行棋铺在广场上,每个格子都印着急救问题。“被油烫到该咋办?”10岁的明明掷出骰子后大声念题,旁边的奶奶急得直挥手:“快说用牙膏涂!”“不对哦奶奶,”明明得意地晃着小脑袋,“应该用流动的冷水冲15分钟!”树荫下传出阵阵掌声。
实战演练区气氛陡然紧张。退休的张大爷跪在模拟人旁,额头上的汗珠滴在水泥地上。“1001、1002……”他的手有点发抖,按压深度总不够。“大爷,您把胳膊伸直,像推磨那样用腰力。”志愿者陈宇半蹲在旁,用手托着老人的胳膊引导发力。当看到模拟人的胸廓随着按压起伏时,张大爷脸上笑出了褶子:“中!这下我算弄明白了!”西斜的太阳把这一幕映在公园的石墙上,成了最生动的急救教学剪影。
从课本到生活:医学生用青春书写使命答卷,“很多人觉得急救知识离自己很远,其实就藏在买菜做饭的日常里。”实践团成员张乐琳说道。不远处,几位广场舞阿姨围着志愿者要联系方式,“姑娘,下次啥时候来?我们想叫上老伴一起学。”
暮色渐浓时,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公园石阶上整理资料和急救物品,汗水浸湿的红马甲在落日下格外醒目。这场跨越商圈与公园的急救科普,像一颗投入生活的石子。当医学生们把胸腔按压深度换算成“两指宽”,把专业术语变成“海姆立克剪刀石头布”,那些原本躺在课本里的知识,就真正走进了油条摊的热气里、广场舞的音乐中。正如指导老师张子华所说:“医学的温度,从来不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这抹跃动在牧野大地上的红色,既是新时代医学生的青春注脚,更是“健康中国”战略最鲜活的基层实践。
团队名称:豫北医学院赴豫北地区“救知道”应急救护实践团
负责人:王若乔
指导老师:高明
团长:王若乔
主要成员:陈宇、张乐琳、秦佩、吉彤昕、李佳硕、饶曼、张博雅、韩念栖、陈瑞禾、屈淑萍、李家珂、郑博文、张凯贝、鹿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