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对象有哪些?观察者需要单独居住吗?
对象包括1.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2.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3.入境人员;4.高风险区外溢人员;5.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最好单独居住如果条件不允许,尽量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
(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健康监测应当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测温和自我健康监测,并主动向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报告结果。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期间需按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及时报备,必要时就诊。个人防护在隔离房间内活动可以不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需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需保持1米以上距离。
(三)居家隔离期间可以外出吗?
观察者需严格做到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共同居住者或陪护人员需一并遵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要求,严格做到不外出。如确需外出就医,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点对点到达医疗机构,就医后点对点返回家中,尽可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四)哪些情况下需要转诊治疗?
1.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2.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出现一些确需外出就医应急处置的临床情况;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呕吐等情况;5.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五)共同居住者或陪护人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直接接触或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护装备,保持1米以上距离。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直接接触或离开其居住空间(隔离室)后,应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六)居家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卫生防疫?
多通风:每天室内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勤洗手: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讲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如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七)居家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卫生防疫?
常消毒做好居家环境日常卫生清洁,并对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定期通风和消毒。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房间内每天用消毒刹进行湿式拖地,若使用单独卫生间,厕所每天消毒1次;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每次用完厕所应当消毒一次;对门把手、手机、开关等日常高频接触或使用的物品表面定期消毒;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每天清理。(清理前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喷洒消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口袋,再和家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居家隔离什么时候可以结束?1.密切接触者:5天居家隔离医学期满→第5天核酸或抗原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2.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者:居家期间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可解除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