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假期结束后的最大感觉,不是休息得特别好,而是:实在太累了!
为什么会这样?
好不容易有个长假,我们必须奖励自己一次旅行啊。巴不得买放假前一天的机票,飞一晚上,为了节省第二天游玩的时间。然后每天把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假期结束前回到家,还没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就要上班了。
整个旅途,各种拍照打卡,在人山人海中找角度,寻同伴,看攻略,不亦乐乎。
有人说,这种旅行叫行军式旅行,看似行万里路,其实累到人形模糊。本来拥有最好的休整期,最后愣是弄得比上班还累。匆匆忙忙回家,急急忙忙上班,什么都没准备,工作生活双双措手不及。
休假过后,想回到之前有条不紊的工作状态,还需要至少一周的调节时间,最后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旅行应该是有限放松,而不是掐点儿打卡。
好的旅行是充电,不是放电。请记得,学会休息,而不是让自己更累。无止境狂睡,生物钟作废
平时太累,终于到了可以放松的时候了,于是开启睡懒觉模式。每天从中午开始,起来晃晃悠悠吃点东西,刷刷手机就下午了。再聚个会,打个游戏,或者发个呆,时间嗖一下就过去了。晚上十点,还早啊,反正明天也不上班,熬一会儿,不知不觉,两点了。
结果是,本来平时良好的作息,瞬间在假期打回原形。晚睡晚起不亦乐乎,整个生物钟全乱了。
等到假期结束,需要早起,需要调整回原来的作息时间时,又后悔莫及。一个假期,自己的节奏全部打乱,又又又不适应了。
放假对于我们来说,不应该是把一只绷紧拉长的皮筋,直接一刀剪断。而应该是收回打出拳头,让下一次出击更有力量。
请记得,真正懂得休息的人,是保持节律,而不是放纵作息。大小聚会,徒增焦虑负累
长假里,大家最常做的事儿,除了旅行,睡觉,宅在家里,可能还有一个,就是聚会。
这种聚会,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平时一年见不到的老同学,终于有空聚聚了。不常回去的家乡,那些老朋友也该见见面聊一聊。还有各种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串门,好不容易放个假,不联系说不过去。
最重要的是,十一长假,婚礼特别多。参加聚会不要紧,心态如何才是重点。
对于有些人来说,聚会是叙旧情,寻开心,拓展人脉,丰富生活。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聚会是徒增焦虑,平添压力的事儿。
朋友过得不好你难过,朋友过得好,你更难过。一对比,人家怎么都比自己挣得多,闹心。见亲戚,永远那几个问题,挣多少钱,结婚没,什么时候生小孩儿,好烦。
随份子,少了不好意思,多了太心疼。一次聚会,掏空自己,心态失衡的人并不少。
请记得,选择自己能承受的,调整心态,平和对待,而不是给自己添堵。
兴奋过度流泪,胡吃海塞受罪。每逢佳节胖三斤。
大部分人,放完假回来的一个抱怨就是,又胖了!好不容易减下去的几斤肉,一个假期全回来了。好不容易控制住的食欲,在假期中全面崩塌。
聚会胡吃海喝时,跟自己说,就吃这一次。熬夜吃夜宵时,宽慰自己说难得放纵。早上起不来,不吃饭。晚上睡不着,吃的撑。暴饮暴食,要么就是一饿一整天,特别影响身体节律。
一个假期,健康下线。
还有很多人,在旅游途中,胡乱吃当地所谓美食,肠胃紊乱,各种病痛来袭,毁掉整个假期。
此外,每次十一假期里,都能看到这类的新闻:某某在景点失足落水,某某晚上聚会喝多,开车出了交通事故,某某因熬夜嗨玩猝死等等。
每次看到,触目惊心,总觉得大家本末倒置了。任何事情,都需有节制,永远别拿自己身体开玩笑。
旅行时,安全是头等大事。人山人海的地方,少去,要么就淡定些,别激动别拥挤别着急。聚会别太亢奋,开车别太分神,平安第一。
请记得,别因为过度兴奋,或是没有节制,而害了自己。英国作家埃尔伯特曾说,“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我想,大概皆因如此。
有人说,你如何度过假期,就如何度过一生。是的,聪明的人,懂得享受假期,更懂得提前规划。
事实上,放假或者工作,只是我们不同的生活状态,自律,却是贯穿始终的人生态度。我并不赞成,人过分逼迫自己。
比如,非要在假期里给自己所为的“增值”,勤学猛练,指望着一周之内,卧薪尝胆超越别人。
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别人逛街的时候,在家里苦背单词。或者在别人旅行的时候,闷在家里疯狂做方案。我更赞同的,是在张弛之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生活,爱惜自己。
比如,把旅程缩短,给自己留有余地,而不是难以回到工作状态。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而不是在车流拥挤中焦躁不堪。不睡懒觉,依然保持规律作息,不打破生物钟。不胡吃海塞,保持锻炼,而不是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减少聚会,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
再或者,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泡个澡,安静冥想,给自己充电,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好的假期,可以旅行,但不要紧迫或是盲从。可以娱乐,但要节制而不放纵。可以休息,但要学会给自己高质量的放松。
真正聪明的人,会享受假期,而不是在长假中毁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