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统计分析,2009年大学生失业率排名前10位中,医学类专业占了3个。繁重的学业已经让广大医学生不堪重负,再加上激烈的就业环境,学生的心理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理由的人不在少数,并且这种焦虑在各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逐渐蔓延开来。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五年本科的理论学习培养了医学生对于职业的责任感,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他们期待着走上工作岗位为人民服务。然而与医学生丰满的理想相比,现实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那么美好,甚至有些残酷。因此,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可能导致学生择业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理由。
3.就业观念不合理。在择业时,有些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日后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的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而有些则只求安稳,求职一步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还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上这些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当前择业的方向和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医学生就业观念的不合理与偏差已成为导致就业率偏低不容忽视的因素。
4.过度追求高薪。近几年,医学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一高一低和两难”的状况。“一高”是指期望值太高,不愿意下基层。固守着“高投入,高回报”的理念,基层微薄的收入难以吸引他们的眼球。“一低”是指医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两难”是指毕业生进大医院难,而基层医院招人难。因此,大城市医疗岗位接近饱和却依旧门庭若市,而乡镇医院人才稀缺却无人问津。各层次医学本科毕业生由原来的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的目前状况。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存在着差异,诸如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和预防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众多但需求偏少。因此,前者的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体看来,医学生的就业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理由突出。
5.就业态度理由。就业过程中的态度理由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有些学生对待就业表现为过度焦虑与急躁;有些则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有“怀才不遇”的心态,攀比与嫉妒,抑郁与逆反,存在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等。这些就业理由的存在使得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咨询平台:
①线上咨询:关注新浪微博@三全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灵氧吧(sgxyxlzx)”,通过私信发送咨询的问题;
②拨打电话3735525或前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面对面咨询。